52格格党

52格格党>辽的开国之君 > 第66章 酒楼下(第1页)

第66章 酒楼下(第1页)

李延龄将消息报给李雍的时候,李雍正在着手拟定招生所需的第二轮考题。

不得不说,这自家能造纸之后,招生考核的工作果然方便了很多。要知道,过往大儒招生选拔,通常都是以面试为主。不但费时耗力,考题还很容易泄露。如今有了这量产的文宗纸,李雍这次招生考核就顺理成章地采用了笔试的方式,学生的学问和书法都能同时得到考核,李雍本人也不用绞尽脑汁地多想考题。并且,因是李家提供考卷,也没有给来应试的学子们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

甚至,李雍已然决定采纳李长安的意见,正式开课之后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众未来师弟们:李长安,我谢谢你全家!

听到李延龄来汇报的消息,李雍的手即刻抖了一下,考卷上竟写歪了一笔。但他生性节俭,并没有更换纸张,而是顺手将那一字涂黑,继续书写。

直至将这一考题写完,他才放下毛笔,语调轻缓地问道:“长安这次盖酒楼用了水泥?”

李延龄怎么想也想不到李雍为什么会先问水泥,只得一脸茫然地点头。

“质量好吗?渗水吗?”

李延龄点头又摇头,老老实实地答道:“长安说,现在制成的水泥还只是初级产品,只能用来砌墙和泥。若是用来营建水库或者城墙,就还差了些。总而言之,技术还得继续改进。”

以李长安目前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他现在烧制水泥仍然在用最为落后的土立窑,制成的水泥也是最基础的硅酸盐水泥。简单来说,就是将石头煅烧成粉,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石膏粉。这种水泥耐腐蚀性差、耐热性差、水化热大,也就适用于李长安目前所建的小三层酒楼、别墅等,铺个官道问题也不大。但如果将其用于大型工程,那就不够看了。

注意到李雍面露遗憾,李延龄不由又小声提醒了一遍。“明公,长安他亲自出面去砌墙盖楼了啊!他在那边,干上活啦!”

“我听到了!”李雍目光幽怨地瞪了他一眼,好似一个自欺欺人的妇人遇上了执意要将老公出轨的消息向她挑明的挚友。

李延龄却仍不在状态,焦急补充。“他还跟他们称兄道弟……”

“把消息捂住!”李雍急忙打断他,闭目塞听。“别让外人知道这件事。”

李延龄震惊极了,忙问:“明公,您不管管么?”

李雍无奈苦笑,过了一会,他才指着案上的文宗纸问道:“这纸,你会制么?”

“明公说笑了。小人哪里懂这些?”李延龄急忙摇头。

“我也不会。”李雍平静回道,“煤炭、水泥、新瓷,肥皂,甚至是家里的铁锅、浴室,我统统不会。既然如此,我拿什么管他?”

李延龄若有所思地看着李雍,不知不觉地静默了下来。

李雍长叹一声,轻声言道:“长安的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日后能走到哪一步,也全凭他自己的能耐。我既帮不了他,也不当成为他的阻碍。”

李延龄亦随之长舒了一口气,低声道:“小人明白了,小人知道日后该怎么做。”

在商业文明还未真正起作用之前,无论是世族还是皇族都会用尽各种办法,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封闭的生态圈。追求农业、工业、商业甚至是军事上的自给自足,不断提升自己家族的综合实力。如此一来,进,贵不可言;退,也足以自保。

在李长安未出现之前,由李雍顶门立户的李家一直都是名大于势。如今李雍告老辞官,李延龄知道,李雍这是将“造势”的期望,全都压在了李长安的身上。

既有李雍假作不知,又有李延龄从旁掩饰,李长安在工地上是愈发精神十足马力全开。非但一日三餐不见人影,就连晚上睡觉也多半睡工地上。如此勤勤恳恳干了近一个月,一栋三层楼面的大酒楼终于拔地而起。

李长安喜不自胜地跑回李家请李雍为他的新酒楼提匾,李雍却板着脸要求消失了大半个月的李长安先参加他的新生入学仪式。

原来,李雍的招生计划历经三轮笔试一轮面试,终于优中选优招了学生二十五名。明日,他们就将行正式的拜师礼。

李长安拿起新生花名册看了一眼,钟家钟机的次孙钟玳、钟林的长孙钟瑞,还有钟瑷三人排在了前三。钟家之后,河东吕家、汾阳郑家也各有两名弟子入选,还有十四个名额则落在了太原、秦地、中原三地世族子弟的手中。最后四人,则是平民出身。

注意到张家并无人入选,李长安心底愈发熨帖,顺手攀住李雍的衣袖笑道:“明日拜师礼,爷爷但有吩咐,孙儿一定尽心。”

李家的拜师礼沿袭孔孟,根本无需李长安搞什么创意。是以,李雍只白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回道:“先去换衣裳罢!酒楼匾额,容老夫思量几日。”

李长安今日回来,身上还穿着粗布褐衣,虽不曾满身风尘,但看着也委实碍眼。李雍已然打定主意,待李长安离开,他就该让人进来打扫书房了。

另有,那酒楼立在太原城东,命名为鹳雀楼李雍原本并无意见。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着实牵强附会!太原城东,几时能看到黄河了?显然,这酒楼的名号也得重新再想。

李长安可不在意新酒楼到底叫什么,他见李雍答应了亲自提匾也就心满意足地退下了。

翌日,李长安穿戴整齐与李梦得李探微两兄弟一起围观二十五名学子向李雍行拜师礼并奉上了束脩——肉干十串。

从此,李长安便又多了二十五名师弟。

众师弟中年纪最大的叫杨乾,今年已是三十而立。老家在关中,原本是个普通农夫,日常读书识字全靠他那做过曹掾的老父亲留下的几卷书册竹简。若论学问,杨乾委实比不上一众同期学子,但李雍见他将老父亲留下的书册竹简几乎翻烂,终是为他的向学之心所感动,更为他取了表字“希文”。

年纪最小的,正是钟瑷。然而他虽年幼,一手书法却尽得先祖钟繇之神韵,他日长成,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酒楼建成,内部装修和伙计选拔皆有李延龄操持,李长安便老老实实地陪着他那些亲爱的师弟们上了几天的大课。

很遗憾,李长安所期望的师弟无脑挑衅,他出面强势打脸的剧情一个都没有出现!甚至是在这些学子的内部,也迅速根据各自的出身背景、向学程度划分好了若干个小团体。虽不敢说大家和睦相处,但至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安无事-->>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