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格格党

52格格党>卷王的九零年代 > 第44章二更(第3页)

第44章二更(第3页)

江爸一看江妈哭,就没办法了,也坐在旁边叹气:“他怎么就不晓得往大队部打个电话,至少要告诉我们他到哪儿了,在做什么呀?

家里三个孩子现在都不在家,家里冷冷清清,江爸连做饭的欲望都没了,只简单的炒了个饭,

夫妻俩随便吃了点,就睡下了。

江爷爷连着在山上巡了几天山,才终于有人牵着老水牛来山上放牛。

他们这里的人放牛,一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山上,一个是大河两岸的河堤两侧,他们都是两处轮着放牛,今天在山上吃几天,明天到河堤两侧吃几天。

放牛的人都是一群一群的,老人和孩子们一起,牵着小牛老牛,小孩们还会骑着大水牛,将牛赶到山坳处,牛们在吃草,他们自己就找个大石头,一边看着牛,一边吹牛打屁。

小孩子们不耐烦听他们讲这些,就自己跑山坳处,挖一种会结手指头大小宛若瘤子吃起来口感清甜的东西吃。

江爷爷早上巡山回来,便看到了他们,忙喜气洋洋的下去,和他们说起前些天他去沪市两日游的事:“我大孙女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去领奖的时候,还特意把我带过去玩了两天,路上所有车票、住宾馆、吃饭全都主办方报销。”他夸张地说:“乖乖龙地咚,那沪市,遍地都是高楼大厦和小汽车,我这回跟着去沪市,还坐了小汽车呢,一点声音都没有,稳的就跟没坐车似的。

“大城市的灯,晚上都是不关的,我们到沪市都晚上十二点了,外面的灯还是亮着的,灯都是彩色的,一闪一闪。

“我们晚上睡的还是招待所,那马桶干净的就像被舌头舔过,上完厕所水一冲,什么都干净了!

周围挖那野地瓜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都围了过来,听江爷爷讲他去沪市的见闻,听的如痴如醉,心向往之:“大爷爷,城市里真有你讲的那么大,那么好啊?”

江爷爷说:“要不怎么说知青们一个个都想回城呢?你看我们大队,除了小安老师,还有没有知青了?

这一代新出生的孩子们,连知青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都摇摇头,放牛的老人们说到知青,也忍不

住回忆起他们年轻时候,一听到他们讲古,小孩子们又一窝蜂跑开玩游戏去了。

江爷爷炫耀完了孙女,吹完了牛,心满意足的回了小屋,又坐回到他的摇椅上,泡着一壶他自己炒的野茶,慢慢悠悠的晃着。

时间不紧不慢的过着,在江柠又签完了两千本签名书寄出去后,江柠的《大宋》也终于出版上市,因为是出版社和杂志社联合推广,李主任还特意在《武侠》上面打了很大

的广告,专门用了一页宣传《大宋》的出版作品。

南市、沪市这边的读者看《大宋》居然出了书,都赶紧跑去买,有些是纯粹的喜欢《大宋》,想要收藏,有些是以为有后面的情节,想抢先看。

结果,书的第一册,只有十六万字,只有前面四个案子,《武侠》这一期连载的新案子凶手是谁,书里并没有写。

可他们还是买了,打算从头到尾重新看一遍。

这种在杂志上一周一期的追连载,和直接买了书,一次性看完一本书的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武侠》杂志尚未辐射到北方,但他们合作的出版社在北方的渠道却很好,书一上市,就迅速的在北方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铺上了货,还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重点推送。

很多喜欢在图书馆、书店看书的人,看到书店门口最显眼位置张贴的海报和书,都会不由自主的过去翻看一下,有没有什么新到的好看的书。

在看到《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时,首先是被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名字给吸引。

毕竟这年头书的名字大多取的都很板正,尤其是武侠类,大多叫某某传某某录某某记比较多,在这一群板正的名字中间,突然冒出一本这么通俗的,他们都不由掌起这本书,就地翻看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看过《武侠》的,更没有看过《大宋》。

看着看着就不由看进去了,一直看到末尾发现,没了?

顿时被这结尾处下的钩子给钩的抓心挠肺似的难受。

他们再看这本书的名字《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之初到大宋》。

初到大宋?那这后面还有啊?不由都纷纷问书店老板或是管理员:“老板?这本书后面好像没写完啊?后面的书在哪里看?”

书店老板就指着杂志区竖着推荐的《武侠》说:“那本书上就有连载,每期都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